小镇咸菜拿下国宴入场券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昨天10:33
11月19日清早,鲁西南的寒风刮得正紧,成武县九女集镇李楼村村民李守仓脸上却热乎乎的,他指着绿油油的芥菜地,嗓门洪亮:“这几年种植芥菜,家里变化很大,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还买了轿车!”
把芥菜疙瘩变成“金疙瘩”,背后藏着一段从犹豫到笃定的转型路。
早几年,九女集镇的农户们守着玉米、小麦过日子,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净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当镇里动员大家改种芥菜时,没人敢应声。“没种过这东西,怕效益不如玉米小麦”,这是当时农户们的普遍心思。
转机出现在政府给芥菜收购设立保护价,这给农户们吃了颗“定心丸”。李守仓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21年先试种了两三亩,没想到“一种就见效”,年底算账,一亩地年收入能有一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他逐年扩种,如今已经种了九亩芥菜,家里孩子有空就来帮忙,农忙时还得再雇上两三个人。
收割后的芥菜根本不愁销路,直接拉到周边的酱菜厂,开启一场跨越四年的“时光修炼”。
在九女集镇酱菜文化产业园里,上千口陶缸整齐排列在林下,个个顶着草帽,有的装着黝黑的老酱,有的泡着待酱制的芥菜,场面颇为壮观。
酱制工艺里,则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门道。芥菜要历经“壹贰叁肆”四酱制法、三十二道纯手工工序,整整四年才能出缸。酱制用的陶缸使用黄河故道黏土烧制,无釉透气,再加上林下遮阴、温湿度稳定的微气候,乳酸菌能自然繁衍。
更精妙的是“老酱带新菜,新酱润成菜”的循环门道:“一酱”使用循环三次的老酱,能降解亚硝酸盐还能提色;“四酱”则用新酿的酱料,有利于把鲜香渗进菜坯里。
成品酱菜迎着太阳看,晶莹剔透像块宝石,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吃到这口酱菜,赐名“紫琥珀”。2006年,成武酱菜走进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成了国宴食品;2009年,酱制工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整个成武县的芥菜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26家酱菜企业、130个家庭作坊撑起了3.2亿元的年产值,不仅让农户靠种植增收,还能在园区务工、参与初加工,多渠道致富。
守着老手艺,也得跟着市场走。针对南方消费者口味偏清淡的特点,当地企业正研发“脱盐”“零盐度”酱菜新产品,打算把北方风味卖到南方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