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6元学养“杀人蜂”?莫让风险骗局披上“致富”外衣
半月谈 19:23
近期,多地曝出虎头蜂(俗称“杀人蜂”)养殖乱象:在一些村庄周边,高危蜂种被悄然圈养,蜂巢就立在房前屋后、山脚路旁。看似是“养蜂致富”的新门路,实则却是威胁群众生命的“隐形炸弹”,背后是一条以公共安全为代价的灰色利益链。
虎头蜂毒液含有强碱性神经毒素,人体被虎头蜂蜇后,短时间内就会引发过敏休克、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而比蜂毒更“毒”的,是那些兜售养殖“套路”的牟利者。他们打着“6666元包教会”的幌子,通过收取学费、兜售不安全的生产资料牟利,把本该严防的高危物种包装成“暴利风口”,诱导一些群众盲目跟风。
看似是“教技术、送门路”,其实是把风险层层转嫁。一旦蜂群逃逸伤人,农户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可能陷入高额赔偿,沦为这条灰色利益链上的“最后买单者”。
这种乱象之所以蔓延,一方面是高危蜂种的风险评估、禁养名录和监管标准仍不够明晰,为一些人“打擦边球”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对所谓“特色养殖项目”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风险审查,让一些带着强烈逐利冲动的“忽悠式推销”钻了空子。
必须看到,这些钻空子的“忽悠者”把致命风险包装成致富机遇,把公共安全当成牟利工具,已经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对这种打着“乡村振兴”旗号、实则危害乡村安全的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
消除“杀人蜂”隐患,首先要关注那些兜售养殖“套路”的牟利者。相关部门要联动开展乡村排查,对已养殖农户做好风险告知与转产帮扶,通过案例宣讲、政策解读等方式揭穿虎头蜂的“致富谎言”。其次,监管部门要尽快补上制度短板。加快明确高危蜂种的禁养名录与监管责任,铲除“杀人蜂”背后的利益链条。
乡村振兴的路上不容有罔顾农户利益、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当下,唯有斩断黑心利益链、筑牢安全防护网,才能让乡村远离蜂毒威胁,让农民的致富路走得踏实、走得安心。
(半月谈)
责任编辑:周小涵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