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阿胶靠艾草!一株“仙草”给这个村带来700万产值

果然财经 14:3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孙佳琪

11月17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启幕。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山东各片区,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组团升级”的独特魅力。

废旧坑塘变身“艾的月亮湾”,传统代销点成为网红打卡地,连拴马石都成了文旅景点……山东聊城东阿县艾山村,这个黄河边上的小村庄,正用一株艾草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年产值已达700万元,带动企业年销售额650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艾山村的逆袭,始于对本土资源的精准挖掘。“艾山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艾草生长,我们培育的‘九顶莲花艾’更是中国五大名艾之一。”杨继道介绍。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里创新推出“每亩每年1000元保底+收益分红”的土地流转模式,400多亩耕地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还带动全县艾草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多亩,形成“一村引领、多村联动”的规模化格局。如今,艾山艾草一年三茬收割,每亩年产4000多斤,全县年产艾绒300多吨仍供不应求,为产业发展筑牢了原料根基。

走进东艾仙草药业公司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特有的清香,从传统艾条、艾柱到智能艾灸仪器,从艾草鸭蛋到艾草精油,各种艾草产品琳琅满目。销售端更是多点开花,线下覆盖商超、医疗机构及东欧旅游团,线上通过淘宝、抖音直播间引爆销量,今年正逐步拓展全国及港澳市场。“去年的总体营业额是6000多万元,今年加入了医疗器械,今年到目前的营业额已经接近8000万元。”东艾仙草药业公司负责人公司曹伟说,公司的近200种产品已畅销全国160多个城市,让东阿艾草走进了千家万户。

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艾草产业突破了单一生产维度。艾山村以“黄河岸边古村落”为基底,将废旧坑塘变身“艾的月亮湾”生态区,修复村史馆、复原南大街古村落风貌,打造出YOU艾时光主题邮局、怀旧代销点等网红打卡地。50余套特色民宿中,既有村集体建设的精品院落,也有村民自建的康养居所,更规划了鲁西独有的山体民居“艾上云端”民宿。“今年4月开集的黄河大集,已累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杨继道透露,游客可在这里参观种植基地、体验艾条制作、享受艾灸服务,还能打卡《大宅门1912》取景地老杨家农家院,文旅板块已成为村集体重要收入来源。

更令人瞩目的是“村企民三方共赢”的共富生态。东阿阿胶立足央地共建模式,协同打造“艾上中医药”品牌,建设养生老茶馆、膏方馆等新业态;村集体通过艾草产业年增收30余万元,带动3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在外村民回村租赁经营的精品民宿,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纯收入20余万元。另外,通过“租金+分红”的模式,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就连退休老职工的动植物标本,也被打造成全省唯一的县级昆虫科普馆,成为研学教育点。

从黄河岸边的零星艾草,到全链条升级的“致富仙草”,艾山村的实践书写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样本。这里既有“一村一品”的精准定位,也有“三产融合”的系统思维;既保留了中医药文化的根脉,也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既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更让村民成为直接受益者。正如杨继道所言:“我们守着黄河边,靠着‘九顶莲花艾’,硬是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的好路子。”

艾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景区化村庄以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模式还入选“山东省中医药产业与共同富裕典型案例”,“九顶莲花艾”也从地方特产升级为省级知名品牌。据悉,艾山村正规划扩大艾草种植规模,深化新一代艾灸产品研发,更计划带动周边村庄抱团发展。这株承载着黄河记忆与中医药智慧的“仙草”,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经济价值,在新时代续写着“艾”的传奇。

责任编辑:魏银科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