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车轮弹起、驾驶室倾倒、车头重重砸在SUV前窗上”——这段仅数秒的对撞视频,让乘龙卡车的法务部门连夜介入,也让理想汽车的营销陷入巨大争议漩涡。
碰撞测试的“戏剧性”与争议
7月29日,在理想i8纯电SUV的发布会现场,一段连环撞击测试视频引发全场惊呼。画面中,一辆约2.6吨的理想i8与标注8吨重的卡车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正面对撞,随后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场景:卡车四个车轮瞬间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并倒压在理想i8前窗上。
而i8则展现出“完美表现”:A/B/C柱和门梁无变形、9个气囊全开、电池无漏液起火。当网友通过未打码的方向盘标识认出卡车品牌是东风柳汽旗下的 “乘龙卡车”后,一场波及整个汽车行业的舆论风暴正式掀起。
理想汽车可能未曾料到,这场精心设计的碰撞测试会成为2025年夏天最具争议的汽车行业事件。在理想i8的上市发布会上,官方播放的“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成为全场焦点。
测试设置颇具视觉冲击力:首先进行双车各50km/h的正面对撞(相对速度100km/h),随后由另一辆卡车侧面碰撞同一台i8。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作为执行方,为测试提供了第三方背书。
在乘龙卡车方面,反应迅速而激烈。其官方抖音账号在网友涌入质疑时直接回应:“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直指“驾驶室锁止必要性损坏,导演安排的”。
随着舆情发酵,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正式声明,态度强硬地表示理想发布的碰撞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涉嫌不正当竞争,乘龙“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
技术角度的三大疑云
这场看似简单的碰撞测试,在专业人士眼中却充满技术争议点。卡车行业从业者首先提出核心质疑:平头卡车驾驶室翻转需同时解除三道独立机械锁。
“对撞中同时失效概率极低,除非测试前人为破坏锁止装置。”一位重卡工程师在行业论坛分析道。这正是乘龙官方暗示测试可能被“动手脚”的技术依据。
测试条件设置同样引发质疑。参与测试的乘龙卡车处于空载状态(自重8吨),而现实中卡车多处于满载状态。能量差异巨大:满载卡车碰撞能量比空载高出约40%,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碰撞场景本身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事故数据统计显示,SUV与重卡100%正面对撞在真实道路事故中的概率不足6%,更常见的是追尾或偏置碰撞。这种测试设计被多位专家认为“脱离现实安全需求”。
测试的科学与伦理边界
作为测试机构,中汽研7月31日作出正式回应。其工作人员强调:“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绝不会因为客户的身份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
关于争议卡车的来源,中国汽研确认是“一辆全新车”,但具体购买渠道需与业务部门确认。
这一表态看似为测试合法性背书,却未能平息争议核心——测试场景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公众质疑集中于:正面对撞概率远低于追尾或夹击事故,测试是否刻意选择理想i8优势场景?乘龙卡车是否被“特定设置”以凸显理想i8性能?中汽研虽强调合规,但对测试细节(如车速、车辆状态、改装情况等)的未公开,反而加剧了公众对“定制化结果”的猜疑。
最关键的是测试性质说明。该工作人员明确指出:“这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是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这解释了为何测试不必遵循国家强制性标准,但也暴露了测试的“非标”属性。
理想汽车紧随其后发布补充说明,称测试卡车是“市场端随机购买”,由检测机构全权负责,试图撇清刻意选择特定品牌的嫌疑。
测试冲击,从实验室蔓延至市场
这场碰撞引发的震荡远超测试场范围。在乘龙卡车抖音评论区,一夜之间涌入超2万条调侃留言:“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不敢买,后轮都撞飞起来了”。社交媒体上,甚至有网友调侃:“建议理想老板和乘龙老板各自开自家车对撞一次,谁赢谁接手对方公司。”这条略带调侃的提议转发量迅速破万。
同时,商业影响开始显现。有物流创业公司公开表示取消500辆乘龙采购计划,多家运输企业暂缓采购决策。作为应对,乘龙紧急发布“龙骨驾驶室”安全技术视频,展示其驾驶舱高强度龙骨结构和碰撞测试数据自证清白。
理想汽车同样面临反噬。虽然部分消费者因测试增强对i8安全性的信心,但更多潜在用户质疑测试的营销性质。理想股价在发布会后上演高台跳水:美股收盘大跌6.2%,次日港股续跌13%。
“碰撞门”背后,行业标准何处去?
这场争端揭示了汽车安全测试领域的灰色地带。随着车企竞争加剧,“高空坠落”“炮击测试”等极端演示近年来频频出现,但牵连第三方品牌尚属首次。
律师分析,若乘龙能证明测试存在操纵(如破坏锁止机构),可能以“商业诋毁”起诉理想,最高面临千万元级赔偿。取证关键在于获取测试前卡车检修记录及完整监控视频。
更深层的影响可能在行业标准领域。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透露,事件可能推动碰撞测试标准更新,要求明确标注车辆状态(空载/满载)、速度定义等参数,避免误导性宣传。
“商用车行业首次公开质疑乘用车碰撞测试公正性,”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指出,“这或是建立跨车型统一测试规范的契机。”
安全验证需超越“实验室戏剧”
事后,理想汽车坚称测试由第三方全权负责,并发布技术白皮书、邀请复测,试图以“透明”化解争议,强化产品安全性。而乘龙卡车则从“被贬损”角度切入,强调其通过ECE国际认证,指责理想汽车“自定义场景误导公众”,甚至发起侵权声明。双方策略差异显露行业矛盾:一方以极端测试吸引流量、塑造技术形象;另一方面捍卫传统商用车安全标准,抵制“恶意对比”。这场博弈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车企在安全话语权上的争夺,亦折射出“内卷式营销”对行业生态的冲击。
中汽研的回应揭示了测试合规与公众认知的断层。一方面,机构需更透明披露测试参数,避免“合规但失真”的误解;另一方面,车企应以用户实际安全为核心,而非以极端测试制造话题。乘龙卡车作为物流行业主力车型,其安全性经多年实战验证,而理想i8的实验室成绩需经实际道路考验。行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本质,以真实安全提升而非“对比戏剧”赢得市场。
理想i8与乘龙卡车对撞测试争议,是一场关于技术、营销与伦理的警示。中汽研的合规回应固然重要,但公众更需要的是对测试科学性与场景真实性的信任。车企应以守护生命为底线,机构需以透明严谨为准则,共同构建健康行业生态。当安全不再沦为“视觉冲击”的筹码,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尊重,推动行业正向发展。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