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以高质量片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从“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提升”。
面对“三农”领域日益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单一村级治理和分散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片区建设作为打破“单村作战”、实现资源统筹与要素集聚的重要路径,正在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实践表明,推进片区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多村协同、跨域联动、系统重构”,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从“点”向“面”、由“线”至“体”的战略转型路径。
理论启示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部差异并非要被抹平,而应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积淀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片区建设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打破行政边界束缚,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统筹利用,为实现城乡融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平台和治理载体。
增长极理论认为,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区域发展应围绕优势产业和节点区域率先发力,形成“极化效应”,继而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理论逻辑恰好与片区建设的实质相契合——即通过打造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增长节点”,构建具有带动能力的区域发展轴心。
因此,从理论逻辑上看,片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物理空间,更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创新试验和发展模式重构的重要“试验田”和“孵化器”。
试点经验
自2019年启动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片区试点以来,山东围绕“抓村连片、示范带动”思路,持续推进三轮共300余个片区建设,初步探索出多样化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如青岛即墨莲花田园片区以“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形成产业融合标杆;泗水县龙湾湖片区通过“合伙人+平台公司”模式探索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协同路径;菏泽七里河片区借力“牡丹+文旅”重塑乡村空间功能和经济形态。
但与此同时,试点过程中也显露出一系列瓶颈问题:一是发展路径同质化严重,不同片区间缺乏个性定位,容易陷入“千村一面”;二是资源整合效率偏低,多头管理、碎片化投入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财政投入,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长效运营机制尚未建立,部分片区“建得快、用得慢、效益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倾向。
这些经验与瓶颈说明,片区化发展不能仅停留在“项目集合”阶段,而应向“系统统筹、机制协同、内生增长”升级。
从“点”到“面”
推动片区建设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提升”转变,需要在路径逻辑与制度安排上实现系统重构。
首先,要突出战略引领作用,构建以“区域产业链+治理共同体+生态圈”为核心的片区统筹机制。片区不只是行政区划的拼接,而应成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协作、治理协同的综合平台。通过跨村共建项目、共享公共设施、联动产业链条,形成“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集群化格局。
其次,应强化片区建设规划统筹与空间重构。片区内部需通过统一规划打破土地、资金、服务等要素壁垒,在空间上推动村落有机融合,在功能上推进产业、生态、文化深度耦合,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型乡村布局。
再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片区可持续提升的基础保障。建议依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维度,建立覆盖40项核心指标的片区发展评价体系,辅以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量化评估片区绩效,为政策优化与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实现片区“面上提升”,还需聚焦三项关键支撑策略:
第一,推动片区差异化发展定位。片区发展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精准划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修复型、文化赋能型、数字融合型等若干类别。每类片区均应有明确的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和建设重点,避免“路径依赖”与“资源错配”。
第二,加快数字化赋能步伐。数字技术为片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可通过建设“三农大脑”、数字乡村平台等,实现乡村数据资源整合、基层治理智能化、农业生产精准化与服务供给平台化。例如,部分片区通过5G+AI技术实现农田实时监测、智慧灌溉与无人机病虫害防控,显著提升了农业效能与资源利用率。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片区建设的本质是制度重构。应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村集体三者关系,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财政+土地+信贷”多元融合的要素配置机制,提升片区投资可持续性与资源调动能力;强化党建引领与村级组织联建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横向互通的组织治理格局。
片区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从“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提升”的关键路径,是实现资源集聚、要素整合和区域协同的有效机制。山东省应持续深化片区规划统筹、制度创新与差异化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和组织协同,构建系统集成、可持续运营的片区发展新格局,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齐鲁样板经验和典型范式。
(李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