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面对面|核武老人魏世杰:与苦难握手言和

果然独家 昨天21:40 368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王开智

魏世杰的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微笑,如果不是他的故事被大众看到,很难想象他背负着怎样沉重的人生。

这个夏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大家面对面》对话了青岛这位核武老人魏世杰。

“我这一生完成了我的任务。”魏世杰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立功,我在核武器研究院得过优秀科技工作者;立言,我写了很多书,《禁地青春》把特殊年代的生活真实记录下来,很有意义;立德,我在家照顾3个病号,始终不离不弃,一直照顾他们,尽到了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魏世杰(受访者供图)

写作是生命的必须

采访约到了晚上7点半,这是魏世杰从女儿魏海燕处“下班”回家的时间。

夜间的漫谈,格外安静。魏世杰已经84岁,白天他去参加了一场活动,下午照顾女儿,晚上坐在沙发上才逐渐有了倦意。

魏世杰的书

无数个这样的深夜,他独自伏案,写完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禁地青春》。这本书在2024年9月第三次再版,上册讲述他在青海的经历,下册则记录在四川的经历。

《禁地青春》写的是魏世杰的青春,更是他的作家梦。他从小喜欢文学,“这是我终身的爱好。”然而,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声音充斥在身边,所以考入山东大学时,他选择了物理专业。

到了大学,魏世杰除了学习专业,始终保持写作的爱好。他不断向出版社投稿,尽管大部分都被退回。在《山东科技报》发表几百字的处女作时,魏世杰高兴了很久。

1964年,到青海221厂以后,魏世杰暂停投稿。直到回到山东,他始终想写点东西。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来家中,魏世杰拿出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对方觉得写得好。这也成为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得了奖。“新闻联播上闪了一秒钟。”老人向记者讲起时,笑得前俯后仰。

“我的助手王月玲,给我帮助很大。”王月玲建议魏世杰在网上写自己的故事。于是,2011年,“天涯杂谈”网站上出现了“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的帖子。魏世杰每天写一两千字,王月玲负责整理修改发布,并和网友互动。“雷打不动地写,不更新的话,读者会催。”那时,很多铁杆粉丝聚在帖子下面。

火的那一年,他70岁。有人联系他出书,有人想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个隐形藏名半生的老人重新与世界链接。

写作从未停止。如今,他不再写大部头作品,也没有特别的写作计划,只写一些小故事,魏世杰称为微型科幻小说。“写作是体现我价值的生命动力,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年照顾3个病号,如果不写作,我就崩溃了,可能就不存在了。”参加活动时,他常鼓励年轻人,“除了本职工作,要有一个爱好,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它会给你力量。”

与苦难握手言和

夜里,魏世杰经常梦到回到青海211厂。青海221厂,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是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那段日子很难忘。26年,几乎前半生都在那里度过。”魏世杰形容那段经历分量很重,几乎占据生命的80%。

刚到那里时,魏世杰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一无所知,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去了一年,我们猜测是研制原子弹。我们都是年轻人,国家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信任你,有一种自豪感。山大就选了两个人,当时觉得自己不得了。”原本窝在沙发里的魏世杰,坐得笔直。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有了《禁地青春》。魏世杰坦言,“上册比较满意,下册不太满意。”原因不是写作状态发生了改变,而是他觉得前面经历的故事更精彩。

“上册有初恋的故事,后来她牺牲了。时代比较特殊,我经历了很多故事,内容更打动读者的心。下册故事比较平淡,没有那么多大风大浪。”魏世杰说,“在逆境下跟顺境下,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我的一生充满苦难和坎坷。”魏世杰说道。

离开四川以后,1990年,魏世杰调至青岛市黄岛区科委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996年,他正式退休。

看书的魏世杰

后半生,他面对家中3个病号。儿子魏刚患先天性智力障碍,女儿魏海燕患上强迫症和精神分裂。起初,夫妻俩分工,妻子去医院照顾女儿,魏世杰在家照顾儿子。后来,妻子晚年重度抑郁转为精神失常。

“3个病号不是同时出现。”这或许给一个丈夫、父亲些许喘息的时间。直到2022年冬,妻子去世,这个家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如今,一个老人照顾两个步入老年的孩子。他却在书中写道:和苦难掰手腕,屡次掰手腕发现掰不过了,和苦难握手言和,也不是投降。

他尝尽百般滋味,对记者感慨:“我觉得人生总有坎坷,不过我多一些而已。不要指望人生一直顺利,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灾难的到来,来了以后,也不要害怕,去接受它。”

女儿喝一杯水要一个小时

魏世杰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后便前往女儿魏海燕家。他在这里吃早饭,海燕有时吃早饭,有时不吃,多数情况下她一天只吃一顿饭。

早饭后的上午,是魏世杰的会客时间。如果无人来访,他就看书,追剧。“最近还喜欢看破案剧、惊险片。”中午,魏世杰会睡一个小时。起床后,是他一天中最忙的一段时间。

照顾女儿喝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海燕喝水的程序复杂,必须由魏世杰倒水,一次次兑好水,还要确认桌子干不干净,物品摆放符不符合心意。面对这些,魏世杰总是不急不躁。

海燕喝一杯水,往往从3点到4点,整整一个小时。魏世杰这才喘口气。

他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海燕喝完水后,魏世杰会去散步。他家附近有一座小山,之前他去爬山,现在爬不动了,就在院子里走走。

下午5点半到6点半,魏世杰回家吃晚饭。6点半到7点半,到了给海燕做饭的时间。最近,她喜欢吃四喜丸子,便让王月玲去买。

家里保姆负责给海燕做菜,要求有素有荤,而且每天不能重样。魏世杰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海燕的菜谱。“记下昨天吃什么菜,今天不能再吃了。要不然她问了,我想不起来。”

晚上7点半,魏世杰准时“下班”。他跟海燕约定好,有任何问题要在7点半前提出来,他都会为女儿去办。走之前,魏世杰要跟海燕说句话,然后把门关好。

“这就是我的生活。”魏世杰说。

魏世杰与女儿(图源王月玲)

“儿子比较省心,给他一些零花钱就好。女儿因为强迫症会让你干这干那,有时很累。但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我80多岁了,女儿整天‘爸’‘爸’这样喊你。”他珍惜这样的日子。

海燕上过大学,明事理,只是受强迫症困扰,对很多事有严格要求。她有自己的爱好,每天下午让魏世杰打开手机,她要唱歌。在魏世杰心里,女儿的喜怒哀乐,自己也会共振。

魏世杰经常给海燕制定规则,又屡屡打破。“女儿这一生不容易,没有成家,受到病痛折磨。我总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我把她带来这个世界,但她没能拥有常人的幸福。”海燕想干什么,魏世杰总是尽力满足。

“我不遗憾”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魏世杰说自己如今就等待着像秋天的叶子落下去,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

他不恐惧衰老,甚至开始考虑后事。魏世杰已经80多岁了,父母就是这个年纪走的,女儿海燕也长出刺眼的白发。“说不定哪一天,我就不在了。我这个年纪,随时随地都可能出问题。”前段时间,魏世杰还经历了一次心梗。

他写好了遗嘱,叫来律师和监护人。“我考虑得比较细致,我觉得我尽到了最大努力,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趁我现在还比较清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晚年时,他回顾一生:前半生,在荒漠高原、深山老林度过了26年艰苦而危险的隐姓埋名的生活。后半生,回到青岛老家,本想落叶归根,安享晚年,但家庭的苦难又接踵而至。

“我不遗憾,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还是挺丰富多彩,我还是比较幸福的一个人。”说到“幸福”二字,魏世杰笑了笑。

在书中,他也写到幸福。“人生有苦有乐,就像硬币的两面。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人生如果没有幸福降临,就要自己去创造幸福。”

魏世杰在书中写下的话

今年,他又出版了8本科普书,还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他从不渲染苦难,还调侃自己是“倒霉”老头,总是以轻松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他知道在网络上需要面对的声音很多,他不看,也不在乎。

如果被更多人记住并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可能也是我对社会的贡献。”魏世杰说,“年轻人看看我的经历,可能会觉得很多事情变得微不足道。当下,年轻人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这很重要。”

采访结束时,魏世杰给记者留下一句特别的话:祝你幸福。

责任编辑:李静

李静

自律才自由。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