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避坑指南:这些消费陷阱必须警惕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04

随着“双十一”网购热潮的来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诱人优惠,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然而,在这购物狂欢的背后,不法分子也趁机设下重重陷阱,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对此,淄博市消保委联合山东致公律师事务所梳理了2025年最新消费陷阱案例,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避免落入网购消费陷阱。

(一)新型直播带货陷阱

剧本式砍价陷阱:主播与品牌方上演“争吵砍价” 戏码,主播声称“自掏腰包补贴”,营造 “不买就亏”的紧迫感,实际商品价格并未真的优惠。

AI换脸虚假带货:利用AI技术嫁接明星、专家的脸进行直播,借助公众信任虚假宣传,实际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

卖惨助农陷阱:主播伪造“田间地头” 场景,讲述农产品滞销故事博取同情,发货时以次充好或发非当地商品。

(二)价格套路陷阱

先涨后降迷局:活动前将商品价格上调20%-100%,再通过满减、优惠券伪装优惠,实际到手价比平时更高。

大数据杀熟:同一商品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定价,频繁浏览的用户显示价格更高,会员账号价格反而高于普通账号。

价保承诺缩水:商家承诺“保价双11”,但消费者申请差价退还时,以 “使用优惠券不参与”“限时活动除外”等理由拒绝,甚至下架商品规避责任。

(三)优惠券与付款陷阱

套娃式优惠券:满减券、品类券、红包券限制繁多,热门商品排除在外,凑单后实际优惠甚微。

默认勾选付费项:结算页面自动勾选“优惠保障包”“极速会员” 等服务,消费者稍不注意就被多收费。

助力提现陷阱:邀请好友助力提现或砍价,前期进度快,最后几分钱需邀请数十人,最终难以成功。

(四)售后甩锅陷阱

无理由退货设限:商家以“商品拆封”“包装破损” 为由拒绝七天无理由退货,违背法定规则。

AI客服踢皮球:遇到售后问题时,智能客服循环回复话术,拒绝转接人工,消耗消费者耐心。

淄博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若在“双十一”消费中遇到纠纷,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

一是直接与商家或平台协商,提出合理诉求;

二是若协商无果,可拨打12315热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网站、APP、小程序)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三是涉及金额较大、涉嫌诈骗(如商家失联、私吞货款)的情况,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四是保留好订单、聊天记录、支付凭证、宣传截图等所有证据,为维权提供支撑。

“双十一”的核心是“优惠”,更应是“安心”,希望广大消费者牢记以上提醒,理性消费、谨慎下单,切实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度过一个愉快、放心的购物节!(李爱武)

责任编辑:曲惠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