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1+3+X+N”模式,荣成医共体建设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5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自2018年荣成市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荣成将其作为深化县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大事项,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能力”为核心,积极寻标对标,多次赴国内改革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汇集先进经验,先后制定了《荣成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健全管理体系。今年,成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推进机制负责人由市委书记兼任,下设推进机制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办公室、医疗质控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资产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信息数据中心和慢病一体化管理中心“一办六中心”,实现县域医共体内人事、财务、资产统一或统筹管理;在威海市率先成立市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工作委员会书记由市领导兼任,从全市层面统筹关键部门,破解医改难题;成立荣成市紧密型医共体党委,医共体党委书记由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形成“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紧密型医共体党委”三级管理体系。
创新医共体建设模式。结合荣成市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及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荣成市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在医共体管理架构下,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石岛人民医院分别牵头设置3个网格责任片区,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眼科医院参与,辐射全部基层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形成“1+3+X+N”(即1个紧密型医共体+3个责任片区+X处镇街卫生院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N处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架构。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科学合理地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学科融合发展,医疗资源有序共享。学科融合上,2021年,在威海市域内率先启动县域内妇产儿学科整合,将荣成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妇、产、儿科等学科整合至妇幼保健院一体化管理,整合后全部获评省市级重点专科。资源共享上,2023年,在省内率先打造心电、影像、检验、病理、中药配送、消毒供应六大医疗共享中心,实现资源共享、降本增效,自运行以来,工作效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倍,节省外流资金200万元,共享中心建设经验被省卫健委作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
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逆转区域内就医外流逐年增长的趋势,我们以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枢纽,系统分析群众就医习惯,以外流最多的病种及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一体化管理为抓手,探索建立慢病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转会诊服务体系。成立荣成市转诊管理中心,负责全市转会诊调度、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片区牵头医院分别成立转会诊服务中心,具体为患者提供分级诊疗各环节的服务工作,畅通医共体内、医共体间、域外转诊“三条通道”,确保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自去年12月份运行以来,已完成上下转诊2300余人次。
实现基层分类管理。立足基层发展实际,按照“做大做强一类、做特做优二类、扶持带动三类”的总体原则,将全市25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一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型)、二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型)、三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保障型)”进行分类优化,今年8月,荣成市获评全省首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县。创新“五师(员)融合”家医签约服务新模式,对“四高”患者实行精准健康服务,相关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推广,截至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7.9万人、糖尿病患者2.8万人、高血脂患者2.6万人。
责任编辑:范华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