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十问无糖饮料,读懂成分标签里的消费困惑

果然财经 昨天17:4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志恒 魏银科

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3年我国有2.33亿人患有糖尿病,较2005年(8848万)增长163%,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1/4,差不多每6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

随着健康消费理念升级,无糖饮料已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头部细分赛道,从2015年的22.6亿元市场规模,到2023年突破40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程媛媛。受访者供图

但这片繁荣市场背后,“0糖”是否真的意味着“无糖”?在超市购买饮料的杨女士向记者表示了疑惑:“市面上无糖饮料越来越多,包装上的‘0糖0脂0卡路里’标语让人眼花缭乱,但喝起来的甜味总让人心里打鼓。”无糖饮料真的没有糖吗?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程媛媛,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解答。

问题1:我国“无糖”“低糖”的国家标准是如何界定的?2025版新规有哪些补充?

程媛媛:我国“无糖”“低糖”界定依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版为现行核心版本,2025版核心判定标准未变,仅细节补充。“无糖”指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碳水化合物<0.5克;“低糖”要求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碳水化合物<5克。2025版新规明确“糖”为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5种;营养标签强制标识从“一加四”升级为“一加六”,新增饱和脂肪/脂肪酸和糖的标注,同时要求添加“建议青少年减盐油糖”提示语,引导健康消费,该新标准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问题2:市场上“000卡”的标识是否合规?消费者容易陷入哪些认知误区?

程媛媛:“0糖0脂0卡”标识合规需符合国标,商家持检测报告证明达标则合法。但消费者易陷误区:一是“0糖=完全无糖”,实际可能含微量天然糖,也就是存在于原材料中的糖分;二是“0糖=0能量”和“0糖=0碳水化物”,部分产品含少量供能成分;三是“0糖0脂0卡=绝对健康”,这类产品或含甜味剂等添加剂,虽合规但食用中不宜过量。企业需清晰标注成分,避免模糊宣传误导。

问题3:“0蔗糖”与“无糖”有何区别?哪些情况属于“0蔗糖”宣传违规?

程媛媛:“0蔗糖”与“无糖”核心区别在判定标准和范围。“0蔗糖”仅指蔗糖含量为0,可能含果糖、果葡糖浆等其他糖;“无糖”按碳水化合物总量界定,需≤0.5克/100克/毫升,涵盖所有糖类。“0蔗糖”宣传合规需满足蔗糖含量确为0,且营养成分表清晰标注所有糖类成分。若仅强调“0蔗糖”却未按《食品安全法》标注完整营养成分表,或隐瞒其他糖含量,则属于违规。

问题4:消费者如何区分“添加糖”和“天然存在的糖”?两者对健康的影响有何不同?

程媛媛:区分“添加糖”和“天然糖”主要看来源与加工。“添加糖”是食品生产中额外添加的白砂糖、果葡糖浆等,常见于含糖饮料、糕点等,具“空热量”特性,过量易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龋齿等风险;“天然糖”是天然食物中本身含有的糖,如水果中果糖、牛奶中乳糖,常伴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消化吸收慢,能稳定血糖并提供必需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控添加糖,消费者应少选加工甜食,多选新鲜蔬果、牛奶获取天然糖。

问题5:有控糖需求的人群,该如何通过食品标签选择合适产品?

程媛媛:控糖人群选食品可“三看”:一看标签标识,优先选标注“低糖”“0糖”“0卡”“低GI”的产品;二看营养成分表,“0糖”需确认碳水≤0.5克/100克/毫升,“低糖”需碳水≤5克/100克/毫升,同时关注能量值;三看配料表,配料按添加量递减排列,若白砂糖、果葡糖浆等游离糖排前列则不适合,无游离糖但含赤藓糖醇等甜味剂时,需留意种类和添加量,合规使用虽安全但需适量,避免被模糊概念误导。

问题6: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有哪些类型?如何从配料表中识别?

程媛媛:甜味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合成,天然甜味剂如罗汉果糖苷、甜菊糖苷、赤藓糖醇;人工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按营养性分营养性(如糖醇类)和非营养性(如阿斯巴甜)。从配料表识别:天然甜味剂多带“苷”“糖醇”字样;人工合成甜味剂名称独特。我国GB 2760-2024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约20种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用量,企业需严格遵守。

问题7:电解质水品类众多,普通消费者该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程媛媛:电解质水品牌如外星人、东鹏、脉动等定位不同,选品关键是明确需求场景。“轻补给”款低能量、补基础电解质,适合日常轻度活动或炎热天补水;专业款电解质浓度高,或含能量物质,适合高强度运动后恢复;还有含维生素等的功能款。普通消费者日常活动量小,选基础款或白开水即可;长时间高强度运动选高电解质专业款。同时查看营养成分表,关注钠、钾等电解质含量和能量值,避免过多糖分和添加剂摄入,按需选择。

问题8:部分消费者食用含糖醇类甜味剂的食品后会腹泻,这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吗?

程媛媛:食用含糖醇食品腹泻非食品安全问题,是个体耐受差异所致。糖醇类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等在胃肠道不易完全吸收,未吸收部分进入大肠发酵产气,提高肠道渗透压致水分进入,引发腹胀、腹泻等渗透性腹泻。不同人耐受阈值不同,赤藓糖醇耐受性较高,健康成年人日摄入30-50克多无不适,但老人、儿童等胃肠弱人群阈值低,少量即可能不适。不同糖醇耐受性也有差异,如山梨糖醇耐受性低于赤藓糖醇。消费者不适可减量或换产品,无需担心安全问题。

问题9:甜味剂除了提供甜味,还有哪些实际作用?

程媛媛:甜味剂除提供甜味还有多重作用。一是能量控制,非营养性甜味剂能量极低或无能量,糖醇类能量远低于蔗糖,替代蔗糖能降食品总能量,但代糖食品也需控量。二是降低龋齿发生的风险,致龋菌无法利用甜味剂代谢产酸,能降低龋齿风险,故口香糖、牙膏常用。三是丰富特殊人群选择,糖尿病患者、减重人群用甜味剂可享甜食,又不影响血糖和能量平衡,《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提及此类人群可适当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为膳食管理提供便利。

问题10:“清洁标签”成为食品消费新趋势,企业该如何在减糖产品中践行这一理念?

程媛媛:“清洁标签”核心是配料简洁、成分透明,对减糖产品研发要求高。企业践行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精简配料,减糖时少用不必要添加剂,用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合成款,天然香料替代人工香精色素,让成分易识别;二是原料溯源透明,公开茶叶、甜味剂原料等的产地、种植方式,如茶饮料标茶园信息,增强信任;三是真实传递信息,不夸大宣传,清晰标注甜味剂种类、糖含量等。此外可借技术创新,如酶解改善天然甜味剂风味、工艺优化延保质期,实现“清洁标签”与品质平衡。

责任编辑:张志恒

张志恒

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