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丨泰安市工业增加值连续42个月保持8%左右稳定增长

泰安发布 昨天16:5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亢

11月13日上午,泰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出席会议并介绍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市委常委、副市长唐传营,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桑民,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徐兆兵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保文主持会议。

问:近年来,泰安市聚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全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请问,泰安市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创新举措?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导向,落实落细“链长制”,坚持产业协同、数字赋能、能源革命、金融助力、技改升级、物流增效、海外拓展,强力打造11条重点产业链,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441X”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工业经济实现总量质量双突破、速度效益双提升。截至2024年,与“十三五”末相比,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4.6%提升到27.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8%提升到23%;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由35.4%提升到37.1%;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33.8%提升到51.2%。工业增加值连续42个月保持8%左右的稳定增长,工业“引擎”的动力越来越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突出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政府搭平台、企业创品牌”模式,大力开展链链协同、链内协同。编制《制造业协同发展项目典型案例》《供应链图谱》,由“链主”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打造支撑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网络平台,明确11条产业链14类主导产品上下游关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进一步推动产业链错位互补、群链协同发展。强化园区协同化耦合,引导园区、企业、产业链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协作,大力发展“隔墙经济”,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家、省级14家,总量保持全省首位;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3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3家,数量居全省第5位。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数转智改,推动数字化转型向数智化转型跃进。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1%,深度转型率达到45.7%;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深入开展“五链融合、科技支撑”行动,逐步建立协同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6.8%,28个工业产品国际领先、165个国内领先、64个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三是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坚持“做大培强”“招大引强”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推动优质企业裂变倍增发展;创新资本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方式,着力招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源头活水”。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618家,比2020年底净增681家。石横特钢、泰开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8家、瞪羚企业13家。

四是创造优良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出台《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深化重大项目“绿卡”制度,审批提速75%以上。持续加强要素服务保障,每年统筹预留20%左右能耗、土地等指标,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创新建立“企业市长直通车”,实行“企业服务专员”“企业宁静日”等制度,确保企业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作为“头号工程”,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努力打造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责任编辑:赵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