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带“宝贝”回家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7:50

通讯员 石彦黎

28年不改初心,躬身实作,孜孜以求“寻宝”梦,对于菏泽市成武县博物馆馆长来说,每一件国家文物,都是郭立眼中的“宝”,“我要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所以,带每一件宝贝回家,就是我的梦。”

1996年,郭立退伍,来到成武县文物管理所工作,当时,成武县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宝贵的文物散落民间,年轻的郭立觉得无所适从。

要干出点事儿来,郭立一点也不含糊。不疯魔不成活,血气方刚的郭立像上足了劲的陀螺,救火一样奔波在全县各地。有一年,为了寻找一块非常有价值的石碑,郭立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走村入户,几乎跑遍了全县每个村落。了解到石碑有可能在白浮图镇戚庄村,一有闲工夫,郭立就拿着工具这儿挖挖,那儿敲敲,希望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去的多了,村里人都叹着气说,“这年轻人看来是疯了。”2006年夏天,郭立接到电话,说一位村民在挖房屋基地时发现了一块石碑。放下电话,郭立冒着大雨赶往戚庄村,“当时特别激动,心快跳出来了。”郭立回忆到。当石碑确认无疑后,满身泥水的郭立像个孩子一样,在磅礴大雨中跳起来。

那些年,郭立把寻宝梦寄托于乡村田园、寻常巷陌,行走了一场“二万五千里长征”,把一件件流落在民间的“宝贝”带回博物馆。

为挖掘和保护成武历史文化,郭立把每一件文物都当成至宝,不容侵犯。2017年,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郭立发现,许多居民在搬家时把家中的老物件都丢弃了。当时正值夏天,骄阳似火,郭立叫上同事们走进每个拆迁区,在废墟内搜寻有价值的民俗老物件。大家晒得黝黑,浑身是土,屡次被当作拾破烂儿的轰走。一次,郭立听说建设工地上挖掘机挖到了文物,急忙赶过去收集,工人不愿交出文物,甚至扬言要他“好看”。郭立一下子跳到挖掘机铲上说,“今天你只要不打死我,我就得带走它。”那个夏天,郭立和同事们抢救捡拾各类民俗文物近万件。

2019年11月,郭立不慎摔倒,导致髌骨断裂、脚踝骨上部呈螺旋形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他得到一个消息,有个文物贩子要买走白浮图镇刘启龙老人收藏的扁担。郭立心急如焚,拄上双拐就走。妻子知道他的犟脾气,只好开车把他送到刘启龙老人家里,老人被郭立的坚守深深打动了,最后,把自己珍藏了70多年的长扁担捐给了博物馆。

文博工作特别艰苦,“出门一身土,回家一身泥,都是常事儿,有时候挂个彩回来,都习以为常了。”说起这些苦,郭立却忍不住孩子样笑起来,“收获总比困难多。”这个五尺汉子既有“护宝”的张扬,也有“修宝”的温柔。无数个深夜,郭立研究着一个又一个全国顶尖的修复技术,把一件又一件从田野里带回的脆弱不堪的文物从糟朽腐烂、灰飞烟灭的边缘拯救回来,重现千年前的美艳。说到文物修复能达到的效果,一直笑呵呵的郭立脸色变得特别凝重。“就像这件瓷器,我现在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让它在后世长长久久保存下去。”

文物修复靠的是功夫,考验的是工艺,郭立对工艺的要求近乎“严苛”。为了完成一件文物的修复,郭立经常几天几夜住在实验室。“每当完成一件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让死的文物活起来,都会感觉特别欣慰,”郭立说。

在郭立的努力下,成武县博物馆共收藏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时期的各类历史文物达10237件套、15万件,民俗文物10000多件,许多文物填补了馆藏空白,被鉴定为稀世珍宝,成武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8年时间,郭立用一颗赤心带“宝贝”回家,为文物安家,在他的努力下,那些早已湮没、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就在一个个重见天日的文物中,浮雕一样清晰重现……

责任编辑:尹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