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河口街道河阳社区:以非遗为媒 绘就社区幸福画卷

东营县区 昨天17:43

在河口街道河阳社区,一场以非遗传承为纽带的文明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作为河口区最大的油地融合社区,河阳社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将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创新实施“乐享非遗 向阳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走进河阳社区,非遗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成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社区通过系统化引入非遗资源,组建了一支由30余名非遗传承人和社区能人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开设了花馍、剪纸、烙画等20余项特色课程。

每周1—2次的常态化教学,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孩子们在绘制脸谱中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妇女群体通过漆扇制作掌握实用技能,老年人在书法太极中修身养性。这种“能者为师、学者为徒”的传帮带模式,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累计开展的580余场培训惠及5700多人次,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河阳社区注重培育本土非遗品牌。在传承人杨梅老师的指导下,社区居民马爱丽等30人掌握了花馍制作技艺,成功孵化出“丽阳花馍”手工坊。社区还挖掘培养了23名手编达人,成立“新阳手工坊”,推动这两个项目成功申报区级非遗。这些源于社区的非遗品牌不仅“走出去”开展培训展示,更通过“前店后坊”的创新模式,带动了“禾阳烘焙坊”“福阳面食”等10个社区经济项目,形成了集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传承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工坊传承手艺+公司开拓市场”的双轮驱动,社区开发的婚庆花馍、手工玩偶等12类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每月稳定接收300余份订单,年创收超过20万元。这些收益全部反哺社区建设,更带动了136名妇女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社区居民王女士感慨道:“以前在家带孩子无法工作,现在能在家里接单做手工,既照顾了家庭又有收入。”

在促进社区和谐方面,“乐享非遗 向阳花开”项目创新建立了“爱心循环”积分机制。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非遗课程和手工艺品,累计兑换达2300人次。社区还将非遗融入暖心服务,为80岁以上老人送上定制寿馍,为新婚夫妇制作婚馍,连续多年在中高考期间为考生赠送“一举夺魁”花馍,这些充满温度的举措让非遗真正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未来,河口街道将持续助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温暖力量,书写油地融合社区发展的新篇章。(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通讯员 王长贝)

责任编辑:马瑞琳

巩奕含

医疗卫生记者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