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创新“1+N”精确服务模式,多措并举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1:2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市场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聊城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多措并举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11月13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玉国介绍了市场监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情况。

2025年,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按照共性措施打基础、个性服务促升级的思路,以“服务深化年”为牵引,持续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积极探索“1+N”产业化精确服务模式,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审批服务流程

提升服务质效

创新外资登记流程。创新构建以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协同化、持续化为核心的“5S智慧服务”模式,助力外资企业快速准入,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与数字赋能,先后推出“码上通”集成服务、“视频导办”等创新举措,优化企业办理流程,相关信息请关注“聊城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依托网格服务、“外资服务专员”一对一定制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外资登记的便利度和服务效能。

搭建审批快捷通道。成立聊城市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服务站,积极对接国家和省药监局,搭建审批快捷通道,加速药品、医疗器械等审批流程,缩短企业准入时间。累计帮助利民华德药业有限公司、益民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12家药品批发、零售连锁总部完成GSP符合性检查,建成61家药事服务站,帮助6家企业取得8个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0个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加强技术能力建设

强化服务支撑

强基础。围绕12条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轴承、棉服、电线电缆等检测检校设备,全面升级三坐标、轮廓仪等硬件设施,为企业突破精密加工、性能优化等技术瓶颈提供硬件保障。

提能力。深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育,通过“内培外训”相结合的方式,选派8批次技术骨干赴省计量院等机构学习计量标准技术,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指导国缆检测能力扩项,检测能力新增66种产品、1521个参数,为辖区企业提供原材料检测200余批次,帮助企业把好原料进场关。

建平台。积极谋划筹建轴承和电线电缆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5项轴承计量标准和14项电线电缆计量标准通过考核。与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国家轴承中心,设立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聊城工作站,更好地链接外部资源,为全市轴承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知识产权“赋智”

助力创新发展

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对高端装备、化工、轴承等5个产业链进行专利图谱绘制,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建立“7+N”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即重点培育信息通信、新材料、医药医疗等七大国家级专利密集型产业,并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建筑工程、生物食品等多个本地优势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大幅提升,引导重点产业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471项;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利资源盘活机制,加强与齐鲁工业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的合作,全市企业从高校院所获得专利转让许可259次;强化“入园惠企”精准赋能,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声明161件。

强化海外风险预警。深度调研工程机械、光纤电缆等5个产业链的知识产权布局、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出口国家等情况,为企业提供精准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指导东阿阿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引导企业申请PCT专利和马德里商标,布局海外知识产权。

聚焦堵点难题突破

增强市场活力

推行服务型执法。推动“服务型”执法理念。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扎实推进我市“免罚清单3.0版”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实施“免罚清单”共惠及市场主体154家,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实施信用修复改革。创新实施“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推行信用修复全程网办,推出线上线下择优办理、AB角工作制、“一次受理一次告知”等便民高效举措,办结效率大幅提升,相关信息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信用修复业务1.12万余户(次),帮助8200余家市场主体回归正常经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突出监管精准高效

破解“扰企”难题

实施信用分级监管。推进“通用 + 专业”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制度落实,打造产业企业差异化监管应用场景,将全市16.26万户企业纳入A类、B类信用风险较低等级企业名单,4.79万户纳入C类、D类信用风险较高等级企业名单,对信用良好企业“无事不扰”,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创新无感监管、非现场监管。积极探索“无感监管”模式,在餐饮服务领域,依托“互联网 + 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积极开展非现场检查。在信用、广告、网络监管、特种设备、计量等领域,采用远程监管、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积极探索更多“无感监管”应用场景,最大限度地降低现场检查的比例。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创新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将联合抽查事项从142项扩至171项,参与部门从31个增至35个,联合抽查率达71.48%,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