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没转,是你的耳朵“迷路”了—反复眩晕?别再误当脑供血不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121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只是习惯性地侧翻个身,却感觉整个房间开始旋转?天花板在打转,墙壁在倾斜,床像漂在海上的小船,剧烈摇晃。突如其来如“地震”一般,继而冷汗直流、不敢睁眼。持续几秒到一分钟,来得突然,去得干脆,转瞬即逝。
是脑梗?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还是衰老的信号?
然而病因却可能是耳朵里一块会漂移的“石头”,它正“调皮”地离家出走了。
耳朵里,真有块“石头”
别笑。这是真的。
在你耳朵深处,藏着人体最精密的平衡系统。我们耳朵的前庭系统里,有三个半规管,像三根相互垂直的液体环道,感知旋转;还有一个叫椭圆囊和球囊的结构,里面贴着许多微小结晶——它们是耳石,由碳酸钙构成。它不负责听声音,却掌控着你走路是否平稳、转身会不会晕、躺下时世界是否还在原位。
它们的职责,是感知重力。它们的位置,本该安静地待在椭圆囊和球囊里,可有一天,随着一次翻身、一次低头、一次剧烈咳嗽,它们飘进了不该去的地方——半规管。在半规管淋巴液中“游来游去”便会引起眩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石症”,医学上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它不致命,却极其精准地折磨人——只在特定头位变动时发作,比如躺下、翻身、坐起、低头、抬头;持续时间极短——几秒到一分钟;反复出现——只要动作重现,眩晕就来。
这些细节,就是“耳石”的藏身线索
王阿姨(化名)正是如此。她向右侧翻身就晕,左侧却没事;白天低头刷牙会有旋转感,直起身立刻缓解;晚上睡觉像在拆炸弹,生怕头一歪,世界又炸了。
这些细节,成了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眩晕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吕亚峰破案的关键线索。
一个动作,揪出“肇事石头”
面对焦虑的王阿姨,吕亚峰立即为她做了一个“动作测试”——头向右转,快速躺下,头后仰。三秒后——王阿姨的眼球开始不自主地快速跳动(眼震),同时,那种熟悉的旋转感再次袭来。
“右侧后半规管。”吕亚峰说,“耳石找到了。”
一场“头部导航”,让石头回家
治疗随即开始了。不是手术,不是打针,而是一套精密的体位变换,每一步都卡在角度与时间的临界点,像在指挥一场微型“重力导航”。整个复位过程中,王阿姨配合着变换体位,手法结束后,当吕亚峰让她再次尝试先前诱发眩晕的姿势时——神奇的是,那令人恐惧的“天旋地转”没有再出现!
几天的恐惧,被一次手法化解。
预防“二次出逃”是关键
吕亚峰还不忘提醒王阿姨:“复位后48小时,睡觉要垫高枕头;一周内避免突然低头、弯腰、剧烈运动;若复发,切勿自行‘摇头复位’,须专业评估。”
原来,那场猝不及防的失控,不是衰老的预兆,不是脑部的警报,只是耳朵里微小的“石头”在错误的管道里,划出了一道虚假的旋转轨迹。而医学的奇妙,就在于它能用最简单的物理方式,让迷路的小“石头”,重新回家。
责任编辑:秦聪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