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就晕?你的内耳可能太卷了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1068
每次坐车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冒冷汗、咽口水、胃里翻江倒海……你是不是已经默默接受了“我就是晕车体质”这个设定?
但其实,这件事和你的意志力、肠胃强弱,甚至心理素质都没太大关系——真正的幕后主角,在你耳朵里一个特别较真的小部门身上。它叫前庭系统,藏在内耳深处,由半规管和耳石器组成。平时不声不响,但干的是大事:管你走路稳不稳、转圈会不会倒、坐车时知不知道自己在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自带的“运动感应器”,比手机陀螺仪还灵敏。
问题出在“信息对不上”。
正常情况下,它和眼睛、身体感觉配合得天衣无缝。比如你走路时,眼睛看到景物往后跑,前庭感觉到身体在前进,肌肉也反馈“腿在动”——三方信息一致,大脑就安心。
但你坐在车里,低头看手机,情况可就乱套了——眼睛盯着屏幕,觉得世界静止;你的前庭却在认真汇报:车子转弯、加速、颠簸,坚持认为“我们在动”!
这就像两个人同时给你指路,一个说“往东”,一个说“往西”——你听谁的?干脆启动“安全模式”:心跳加快、出冷汗、唾液狂分泌……这并不是身体出了故障,而是一种进化遗留的“过度保护”机制。在远古时代,感官信息严重冲突往往意味着中毒(比如吃了漂亮的毒蘑菇),呕吐反而是救命反应。可到了今天,这套机制被汽车、轮船、VR眼镜“误激活”了。
这可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意志力差,更不是胃“矫情”,这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反应。医学上赐名“晕动症”,说白了就是感官信息打架,身体被搞蒙了。
有趣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被打懵”:
● 2到12岁的孩子更容易中招,因为神经系统还在发育,协调能力没那么成熟;
● 女性整体发生率更高,尤其在月经期、孕期或服用激素类避孕药时;
● 有偏头痛病史的人,也常常是晕动病的常客;
●甚至还有家族聚集现象——爸妈晕车,孩子大概率也逃不掉,说明基因可能悄悄写了“易感”标签。
但好消息是:知道原因,就能反着来治。
√坐车时尽量望向远处的地平线或静止景物,实在没窗可看?那就闭眼;
√别在车上看书、刷短视频、玩手游——这些动作等于主动制造冲突,纯属给自己加戏;
√出发前别吃太饱,尤其别碰油腻、辛辣或者带酒精的东西,吃点饼干、面包等清淡的食物反而更稳。车内保持通风也很关键。
这些小调整,本质都是在减少感官之间的“误会”。来自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眩晕病防治中心的温馨提示:你的耳朵一直很靠谱,只是需要一点配合。如果你好奇:有没有办法让这套精密系统“淡定”一点?甚至彻底告别晕车?别急,下期答案比你想象得更有趣。
责任编辑:秦聪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