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筑牢乡村“粮仓金盾”——黄海牡蛎与喀什稻田的振兴实践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从黄海之滨波光粼粼的海洋牧场,到西域戈壁生机盎然的金色稻田,中国乡村正以独特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科技与金融犹如两股强劲的力量,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让“粮仓金盾”愈发坚固。

黄海之滨:50万吨牡蛎的“金融安全阀”

清晨的烟台海阳,黄海之滨晨雾未散,成片养殖浮筏在波光中苏醒。150平方公里海域上,50万吨牡蛎如银色星辰生长,这里既是“大食物观”的生动样本,也是渔民的“蓝色粮仓”。

“靠海吃海”是海阳渔民刻在骨子里的生存哲学,但无常的海浪,总让丰收裹着一层未知。“以前台风一过境,牡蛎浮筏全被掀得底朝天,一年的心血全白费了。那种绝望,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发紧。”一位牡蛎养殖户回忆起过去,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无奈。

台风过后牡蛎养殖区受损场景

面对天灾难题,金融力量带来创新转机。2024年,平安产险烟台中心支公司试点为牡蛎养殖户提供2500万元风险保障;2025年,保障额度翻倍至5000万元,为海域装上“金融安全阀”。

烟台海阳海洋牧场全景图

“不能让养殖户年年担惊受怕。”平安产险烟台中支海阳支公司杨晓伟说:“我们团队收集近十年风力数据与养殖损失案例,构建风力等级与牡蛎损失的精准测算模型。如今,养殖户手机一响便可了解未来几天的风力情况,达到赔付标准后,无需灾后逐一核查标的受损情况,即可实现理赔款快速到账。”

平安产险烟台中心支公司王永泽表示,牡蛎风力指数保险不仅是风险保障,更是践行“大食物观”、服务海洋强市战略的举措,助力烟台打造全国一流海洋牧场示范城,推动渔业向现代化“蓝色粮仓”转型。

西域戈壁:盐碱滩变身“金色稻田”的逆袭

如果说黄海之滨的“蓝色粮仓”是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的范本,那么新疆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的“荒滩变良田”,则书写了陆地农业振兴的别样篇章。曾经,西域风沙常年肆虐这里的盐碱滩,“祖祖辈辈种不出粮食”的叹息,成了当地村民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盐碱滩改造前

面对“靠地难吃饭”的困境,科技与金融正携手破局。金融机构与中农海稻共同搭建“政府 + 金融 + 企业 + 科技”联合发展模式,既为产业注入金融“活水”,也送来关键的“科技动能”。

“以前搞耐盐碱作物研发,缺资金、缺数据,试验田种了收、收了败,心里别提多憋屈。”中农海稻的技术专家坦言。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中农海稻与金融机构开启深度合作,金融机构不仅为农户保障种植成本,还提供了专项捐赠资金,为破解盐碱滩种植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机构联合农业农村局,深挖十五年土壤数据、气候记录和产量档案,打造专属综合保险模型。喀什平安专员带领团队,带着土壤检测仪在田埂奔波三个多月,“帕哈太克里乡的每块盐碱地都有‘脾气’,得一个个摸透。”团队将盐分数据、风沙规律、水稻产量变化等录入数据库,只为让保险模型更精准,为可能出现的损失托底。

平安专员与技术人员在田间检测土壤场景

如今,走进帕哈太克里乡,昔日荒凉盐碱滩已变成翻滚的金色稻浪。微风拂过,稻穗摇曳,满是丰收气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古训在此焕发新生。

喀什帕哈太克里乡金色稻田丰收景象

从黄海牡蛎“每笼有保单”到戈壁稻苗“每株有风险托底”,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既增粮又改善生态,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赢。在“大食物观”指引下,科技与金融护航中国乡村突破瓶颈,守牢安全底线,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刘凯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