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技”上热搜启迪了啥
视点 11-12 1525
近日,热搜榜上一则“双一流高校女生毕业3年后上青岛技校”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今年27岁的江苏女孩曹蕊,2022年毕业于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会计专业,连续两年跨专业考研失利后,她找了一份外贸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除去开销所剩无几。工作1年后,在亲戚的介绍下,她选择进入青岛市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习。在她看来,与其追求学历的提升,不如追求能力的提升,虽然是会计专业,但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可以考取电工等技能等级证书,同样能找到好的工作。
众所周知,如今的就业市场早已不是“一纸文凭走天下”的时代,学历通胀加剧让传统专业的就业竞争愈发激烈。曹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是新一代劳动者立足现实、精准规划职业路径的理性突围,不必大惊小怪。
近年来,类似曹蕊这样的“本升专”案例屡有听闻,表明这不是偶然的“个人冒险”,而是新一代劳动者职业观念的集体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就业市场与人才供求结构深刻变革的外在表现。
一方面,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日益凸显,不少本科毕业生虽有知识基础,却缺乏实操能力,难以适配企业需求;而职业教育通过“理论+实操”的培养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催生了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企业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的“脑力劳动者”,更需要能动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这种需求变化,让“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了更大议价权,也让职业教育从“次等选择”变为“平行赛道”。
曹蕊及同类案例的选择,为高校办学、职业教育发展与学生求学提供了多重启示。普通高校需打破“重学术轻应用”的惯性,强化与产业的衔接,避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防止培养出“有学历无能力”的毕业生。
职业院校则需抓住机遇提升办学质量,打造“技能培养高地”。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将真实生产项目融入教学,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高学历学生,通过“大学生技师班”等形式,发挥高学历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势,培养“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
对学生而言,更需摆脱“学历执念”,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你自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选择专业或职业时,不必被“名校光环”或“世俗眼光”束缚,而应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判断。一旦发现现有路径不适合,就应该及时调整“止损”。人生不是“单行道”,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让人拥有持续成长的能力。
曹蕊的“本升技”,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逆向”选择,实则是人才生态向“多元、务实”方向演进的积极信号,绝非“学历降级”。当社会不再以学历论英雄,当教育能真正匹配个体需求与市场需要,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而这,或许正是类似案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作者:胡欣红,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朱文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