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要求“抗压抗骂”,是企业用人观的扭曲
洋葱快评 11-11 2020
近日,有山西网友发帖称,在BOSS直聘平台上发现山西省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发布酒店前台招聘信息,其中一项任职要求引发争议——“经历过社会毒打,知道找工作不容易,缺钱,抗压抗骂”,并标注“这一点是重中之重,看清楚再聊”。不少网友认为,此类表述可能对求职者造成精神压力。
将“抗压抗骂”堂而皇之地写入招聘要求,暴露了某些用人单位扭曲的用人观和傲慢的态度。这种将职场霸凌合理化的做法,是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也是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漠视。
乍看之下,这家酒店的招聘逻辑似乎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闭环:因为求职者“经历过社会毒打”、“缺钱”,所以应该“抗压抗骂”;因为“知道找工作不容易”,所以会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即使挨骂也会忍耐。但这套逻辑的荒谬不言而喻。
职场压力与职场霸凌有着本质区别。正常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责任和挑战,而“抗骂”要求的则是对人格侮辱的容忍。将“挨骂”作为岗位的预设条件,实质上是在为管理者的不当行为提前铺路,为职场语言暴力发放“通行证”。
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人格尊严。将“抗压抗骂”作为招聘条件,已涉嫌侵犯劳动者的人格权。试问,在这家酒店的认知中,员工为了薪水就应该放弃尊严吗?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扭曲的招聘观念并非孤例。近年来,职场PUA、狼性文化等频频引发争议,反映出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有的企业以“锻炼人才”为名行压榨之实,有的管理者将侮辱斥责等同于严格管理,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一种畸形的职场文化。
酒店负责人回应称“现在很多人太矫情,抗压能力弱”,这种论调同样站不住脚。随着社会进步和法治完善,年轻一代劳动者对职场权益有了更高诉求,对不公待遇敢于说“不”,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而非所谓的“矫情”。将合理维权贴上“抗压能力弱”的标签,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诡辩。
此外,这种“抗压抗骂”的招聘要求也反映出部分用人单位试图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员工的意图。正常的管理应当通过科学培训、明确职责、合理激励来实现,而以斥责、辱骂为管理手段,实质上是管理无能的表现。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招聘要求瞄准的其实是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求职者,那些所谓“经历过社会毒打,知道找工作不容易,缺钱”的人群。利用他人的经济困境来要求其放弃尊严,这种做法尤其不道德。
改变这种现象,既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需要求职者增强维权意识,对明显不合理的招聘要求敢于质疑和投诉。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舆论氛围,让“抗压抗骂”之类的无理要求失去生存土壤。
健康的职场文化应该是互相尊重的,雇主与员工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员工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用人单位支付薪水购买服务,这其中不应包含人格与尊严的交易。任何试图将“挨骂”合理化为岗位要求的行为,都是对现代职场文明的挑战。
作者:刘少华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张泰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