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精准普法打破“挖矿”老人的“信息茧房”

洋葱快评 11-11 278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张泰来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子女在外奋斗,花钱谨小慎微,家中的父母却心怀暴富野心,沉迷“挖矿”“炒币”,成为虚拟货币圈激进的冲浪者。

近日,今日头条“真实故事计划”披露了多起中老年人沉迷虚拟货币极端案例。有老人相信“派币”(Pi Network)等虚拟货币能带来巨大财富,购买了几十部手机,把定点“挖矿”当成每日必修的功课;还有人为了增加算力提升“挖矿”效率,发动亲友共同参与,抵押房产、车辆贷款购买设备,花光养老钱也在所不惜。当“挖矿”暴富的梦想遭遇子女反对,他们甚至不惜拉黑子女,宁肯断绝关系,也要把“这盘大棋”下下去。

从相关案例披露的情况看,只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并不难发现关于虚拟货币的种种疑点。

根据报道,“派币”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用户定点点击按钮,系统就开始“挖矿”,每次获得一定数额的代币。观看广告,或者拉亲友注册成为新用户等,均可助力“挖矿”效率提升,帮助用户获得更多代币。

定点“挖矿”领代币,近似于某些网站、客户端吸引用户定点签到领积分的套路。用户定点“挖矿”得到的只是虚拟的代币,平台却因此积攒了流量。用户未必能够将“代币”变现,组织者却通过卖广告等实现了流量变现,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

怂恿用户拉亲友加入,发展的新用户越多,获得的算力越大,得到的代币越多,这更是跟传销组织“拉人头”的套路如出一辙。至于,要求用户自费参加线下培训,签署保密协议,中途频繁更换会议地点等等谜之操作,更是动机可疑。

应当说,虚拟货币组织者的套路并不怎么高深,而是充满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只要对其稍有戒心,自能发现疑点,远离套路。

而且,根据国内相关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早已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无锡等地的网警也曾公开发文,提醒中老年人不要轻信虚拟货币“一夜暴富”骗局,其中专门提到了“派币”。

遗憾的是,如此老套的套路,一旦冠以区块链、虚拟货币的名头,经过组织者一番云里雾里的吹嘘,似乎就拥有了某种魔力,让部分中老年人深信不疑。这再次提醒,上当受骗跟年龄、知识储备等没有必然的关系,也没有人对骗局天然免疫。

“真实故事计划”披露的几起案例中,沉迷炒币的老人都有着相当的社会经验,有些还是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容易上当受骗的阶层。这也说明,在某些情境下,社会经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

案例中,几名老人的子女都曾向沉迷炒币的父母揭露真相,劝其退出,但均遭到严厉拒绝。老人们之所以如此固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社会经验得来的自信,相信自己把握住了新机遇,站在了新风口,必将为家庭带来巨大财富。至于孩子们不理解,那是他们“跟不上国家行情”,看不到背后的大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边边角角。网络为老人的养老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隐患。有人沉迷网上冲浪,成了“网瘾老年”;更有人像案例中的老人那样,身陷网络骗局而不自知。

老年人沉迷虚拟货币骗局不能自拔,近似于信息茧房里的同频共振。老人虽然有上网的便利,却依然摆脱不了与社会的脱节。骗子能精准捕捉围猎对象,相关部门的普法宣传应该借助大数据实现更精准的推送。与此同时,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加大对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家人也要行动起来,关心老人生活,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空间,建立更大社交圈,让他们与更多人,尤其是与子女、年轻人做更多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只有帮助老人打破信息茧房,才能有效避免其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张泰来

张泰来

关于交警交通方面的新闻欢迎交流。有好故事,我请您喝茶!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