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蟹“力,这对微山湖夫妻让家乡蟹“游”向东南亚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152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康岩
初冬的微山湖高楼乡,薄雾笼着蟹塘,寒意渐浓。塘边,一对夫妻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捕捞季做最后准备——孙寒寒在技术店里整理新加坡客商的订单,丈夫王磊则蹲在塘边调试增氧设备。
一个是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准教师”,善于品牌营销;一个是扎根湖区十几年的养殖技术员,精于精细管理。因相亲结缘,因创业相守,这对“内外兼修”的夫妻,用三年时间,让家族传统养蟹业完成了从“代工供货”到“品牌出海”的跨越。

从“铁饭碗”到“蟹湖梦”
相亲牵出的创业路
2022年初,孙寒寒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师范大学毕业后,她的实习期即将结束,父母已经为她安排好一份稳定的教师岗位——体面、安全,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
就在这时,一场相亲让她遇见了王磊——一个穿着水裤、带着泥点出现在相亲现场的养蟹技术员。“第一次见面,他就从蟹塘里直接过来,连衣服都没换。”孙寒寒笑着回忆,“我爸妈当时脸都绿了,觉得这孩子太不靠谱。”但几次接触后,她被王磊的执着打动:为观察螃蟹脱壳,他能守在塘边到凌晨三点;为调试设备,他常几天泡在水里不回家。“他是那种眼睛里只有蟹的人。”孙寒寒说,“做什么都认真。”
王磊的那句“微山湖的蟹不比阳澄湖差,就是没品牌”让她心头一震。她想起小时候南方客商来收蟹的场景——好蟹被挑走、价格被压低,父辈们有技术,却没有名字。“他们有技术,我懂营销。”孙寒寒心里有了主意。王磊说:“你帮我把蟹卖出去,我保证把蟹养好。”
实习结束那天,她拒绝了编制岗位,毅然回乡创业。2022年12月19日,两人注册成立“微山蟹锦意水产有限公司”。孙寒寒新的技术店还没装修完,墙上已挂上两届蟹博会的奖牌。孙寒寒笑着说:“有人得把老一辈的手艺接下来,也要让微山湖大闸蟹有自己的名字。”

一内一外,他养好蟹,她讲好蟹
“技术+品牌”的夫妻档
清晨六点,寒气未散,王磊已在塘边。“他养蟹像养孩子。”孙寒寒说,丈夫事无巨细:从水温、氧气到饲料投放,一天都不落。与传统粗放养殖不同,王磊追求“精养”:不追高密度,不急着捕捞,而是让每只螃蟹长到最佳规格。他在塘底铺设智能增氧系统,手机就能远程操控;用地下井灌溉保证水质稳定;动保产品按周期精确投放。
“别人家的增氧机在水面打泡,我们的在水底做氧。”他说,“蟹呼吸顺畅,才健康。”结果显著:公蟹平均5两6、母蟹4两2,亩产超300斤,是普通塘口的两倍。
王磊轻捏蟹壳,笑道:“青壳、黄毛、金爪、奶油底,都是精品蟹的标志。”孙寒寒接过话头:“我每次发货前都要试味,蟹黄绵密、蟹肉甜,才敢发出去。”

他在塘口钻研技术,她在网络和展会上讲故事。2023年,她带着“蟹锦意”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蟹博会。展位不大,却吸睛。她用麦秆画装饰摊位,融入山东文化元素:“咱是孔子之乡,品牌也得有文化味。”展会当天,她主动讲述微山湖的故事,产品全售罄,“蟹锦意”拿下银奖。
一年后,她升级展位,邀请模特走秀、用麦秆画做大型装置,品牌斩获金奖。“她会讲故事,把螃蟹讲出文化味。”王磊说。“他养好蟹,我就有底气讲品牌。”孙寒寒笑着回应。如今,他们的500平方米技术研发服务部不仅推广品牌,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2024年夏季湖区爆发死蟹潮,在王磊指导下的合作塘口仅半月恢复,“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孙寒寒说。

让湖蟹“游”向远方
从乡村创业到产业样本
2024年11月,孙寒寒第二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这一次,她独自带着“蟹锦意”出海谈市场。行李箱里装着宣传册、合作意向书,还有丈夫整理的技术资料——从水质标准到营养成分,一目了然。“客户看完就信了,他不善言辞,但很专业。”她笑说。
孙寒寒清楚,品牌出海不是一蹴而就:“要让人家知道微山湖在哪,蟹有什么不同,要建立信任。”过去,微山湖蟹虽品质出众,却长期为南方品牌代工出口。如今,“蟹锦意”的“技术+市场”双轮驱动,让高楼乡摆脱了“贴牌销售”的尴尬。2023年,全乡河蟹养殖面积达10.6万亩,年产1.2万吨,产值超14亿元。
孙寒寒给自己定下2026年“突破年”目标:建立东南亚销售渠道。她做了详尽市场调研——新加坡品牌意识弱、消费力强;马来西亚可通过“反向贸易”用榴莲利润补贴蟹出口。“他管品质,我跑市场,我们要让品牌走出去。”她说。“养殖户的需求在变,以前只求‘养好’,现在要‘卖好’。”孙寒寒正在构建完整产业链:王磊负责技术培训,养殖户按标准养,她统一收购、品牌销售,通过溢价反哺养殖户。“往高了说,这是乡村振兴;往低了说,是让大家都能挣到钱。”她笑着说。王磊接过话:“我把蟹养好,她把路走通,咱们一起把微山湖的牌子立起来。”
微山县渔管委也表示,“蟹锦意”这样的“技术+市场”新型主体,是微山湖大闸蟹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未来将打造“北蟹微山湖、南蟹阳澄湖”的格局。

傍晚的湖面金光闪闪,王磊还在塘边忙碌,孙寒寒则在屋里核对订单。“我希望有一天,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餐厅里,大家吃到蟹会问——‘这是蟹锦意的吗?’那时候,微山湖大闸蟹就真正走出去了。”她望向湖面,笑容坚定。
一个守塘,一个跑市,这对“湖蟹侠侣”正用各自的方式,让家乡的蟹,从湖水里游向世界。
责任编辑:李腾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