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蜜桃的“循环密码”:12万吨枝条变资源,生态链撑起百亿元产业

农超溯源 11-10

在蒙阴县71万亩蜜桃园里,每年修剪产生的12万吨果木枝条曾是困扰果农的“废弃物”。如今,这些枝条通过“果—菌—肥”“枝条—燃料”等循环模式实现全量利用,配合“林果+中蜂”立体种植技术,不仅解决了生态污染难题,更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5%,为2024年蜜桃全产业链109亿元产值筑牢生态根基,成为“两山”理念落地的生动实践。

枝条转身:从“生态包袱”到“资源金矿”

蒙阴县80%的山地丘陵上,蜜桃种植每年产生大量枝条,随意堆放或焚烧曾造成环境污染。2016年起,当地探索“变废为宝”路径,构建起两条成熟的枝条循环产业链。

在“果—菌—肥”链条上,果木枝条经粉碎加工制成菌棒,用于香菇等食用菌培育。山东美华农业等企业建成200余亩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年产菌棒1400万棒,产值达8000万元,产品远销日韩、欧盟。而出菇后的废菌包再与禽畜粪便混合,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还田,全县年处理枝条达11万吨,直接减少化肥用量20%以上。

与此同时,“枝条—燃料”模式同步发力。野店镇等加工点将枝条粉碎烘干后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年处理量超1万吨,既解决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群众带来近260万元额外收入,实现“一亩桃园枝条增收200元”的生态红利。

蜂果共生:立体农业激活生态效能

在枝条循环之外,蒙阴创新的“林果+中蜂”模式正让蜜桃园成为“立体生态场”。野店镇依托20万亩林果资源,建立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广蜜蜂授粉技术。

大石头中蜂养殖合作社的实践显示,蜜蜂授粉使蜜桃坐果率提升28%,每亩节约人工授粉成本300元,同时带动2万多亩果园普及绿色植保技术。为保护蜂群生存环境,当地严格规范花期农药使用,推广赤眼蜂释放、诱虫灯等生物防治技术,倒逼50万亩蜜桃基地实现农药减量30%。这种“授粉提质+生态控害”的双向赋能,让“蒙阴蜜6号”等品种糖度提升至14-16度,优质果率突破90%。

制度护航:全域生态筑牢产业根基

循环模式的落地离不开系统性生态建设。蒙阴县投资9.76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811.97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提升至73%,云蒙湖Ⅱ类水质为蜜桃提供了纯净水源。同时建立“生态警长+生态法庭”执法机制,划定26.5%县域面积为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种植不越生态底线。

在技术支撑上,蒙阴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绿色低碳研发中心,“精准温控+气调保鲜”技术使蜜桃货架期延长1个月,配合178座仓储设施和2万辆运输车,让生态果品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市场。2024年,通过盒马、山姆等高端渠道销售的生态蜜桃占比达35%,单价较普通蜜桃高出50%。

如今,蒙阴蜜桃已形成“生态种植—资源循环—品质溢价”的完整闭环,带动4.7万农户人均年增收2万元。这颗承载着生态智慧的“甜蜜果实”,正持续书写着山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