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一心护碧水 治河更治心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1338
在台儿庄古城北畔,清晨六点,晨雾还未散尽,郑刚就已经踏着露水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作为运河街道副总河长、小新河镇级河长,郑刚自2021年上任以来,用脚步丈量着辖区内每一条河道的变迁,用行动诠释着河湖长制的深刻内涵。这位分管水务、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基层干部,将"治河先治心"的理念融入日常,在五年巡河路上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河性"入微治有道
"每条河都有自己的脾气,得摸透了才能管好。"郑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韩庄运河作为南四湖泄洪通道、南水北调输水动脉和运河航运要道,汛期时他带领团队重点排查堤坝、行洪河道隐患,在危险河段增设警示标识,枯水期则严密监控水位变化,严查非法取水行为。
小季河这条民生休闲河道,夏季他重点关注防溺水设施和垃圾管控,雨季则化身"排水管家",检查河道及闸涵淤堵情况。这种"看季节定重点、随天气调方向"的精准治理模式,让河道治理从"一刀切"转向"个性化"。

(小新河巡河)
巡河工作远非表面看到的轻松。郑刚坚持每周至少三次巡河,每次步行不少于3公里,五年间累计巡河里程超数千公里。2024年汛期前,他在试运行自排涵洞启闭设施时,发现闸门关闭时有缝隙,立即协调工程队进行维修施工,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河水倒灌险情。这种"长巡细巡"的工作作风,让他成为河道问题的"活雷达"。
“老郑这个人性格朴实,更是治水的‘明白人’!”同事评价他道,郑刚的手机计步天天上万,有他在,河道管护治理就多了一份安心。
破难攻坚:构建闭环治理体系
2021年河长制全面深化时,郑刚牵头建立街、居两级河长体系,将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纳入总河长序列,明确7名街道领导担任街级河长,实现“每条河流有人管、每个河段有人盯”的闭环管理。
建立街、居两级河长体系初期,郑刚遭遇了不小的阻力。部分村居河长认为巡河是"走个过场",要么应付了事,要么发现问题不记录、不上报;河道跨村段出现垃圾时,相邻村庄互相推诿责任。为了让制度顺利落地,他带领团队划定责任河段,制定包含垃圾排查、排污口巡查等12项指标的巡河清单,让每位河长清楚"巡什么、怎么巡"。同时,他带着《河长制工作手册》逐村培训,在微信群搭建“河长+网格员”实时反馈平台,成为治水的“千里眼”,
通过"培训+督导"双管齐下,定期组织河长学习巡河技巧和治理政策,安排专人抽查巡河记录,对敷衍了事者及时提醒整改。如今,从"要我巡"到"我要巡",从"只走路"到"主动劝阻危险行为",形成了"发现-上报-整改-回头看"的闭环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长制作用的发挥,解决巡河发现的问题,2023年夏季,协调解决了2000余亩农田灌溉难题,真正实现了"问题传上去、办法落下来"。

(环城河巡河)
民意为本: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在小季河整治过程中,郑刚创造性地采用"群众点单、政府接单"模式。面对村民"没必要折腾"的质疑,他带着居民实地走访整治后的河道,承诺建设步道、绿植等。如今,河岸不仅恢复了清绿,更成为老人晨练、学生读书、市民打卡的休闲胜地。在观景平台方面采纳居民建议,采用青砖灰瓦的古城风格;部分河道治理特意保留遮阴老树,增设花木绿植,形成"老树新花"的生态景观。
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家河南闸村跨河桥梁图斑拆除工作。接到水利部遥感监测反馈后,郑刚立即带领团队赶赴现场,通过丈量、拍照、手绘草图记录桥梁与河道位置关系及周边细节。他连续组织协调会,邀请交通、水务等部门现场办公,逐一梳理供电线路迁移、居民出行保障等问题。施工期间,他每日早到检查安全防护,中午值守防止河堤受损,晚上入户沟通,最终圆满完成拆除任务,同步清理周边垃圾,拓宽行洪断面。
这些实践背后,是郑刚始终坚持的"三个第一"原则:问题收集第一渠道、诉求回应第一速度、整改落实第一标准。通过搭建反馈平台、开展逐村培训,他建立起"群众-河长办-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2023年至今,辖区内已清理21处河岸违建、拆除19座非法码头、关停12户河道周边养殖点,收回3000平方米河岸生态空间,河道两侧实现常态化规范运转。
治水更治心:生态传承的使命担当
作为运河街道副总河长、小新河镇级河长,郑刚的期待远不止于水清岸绿:"希望河道能真正活起来——春有花草、夏听蛙鸣、秋见落叶、冬显整洁。"五年巡河,他最大的感悟是"治河先治心":从群众被动接受到主动护河的转变,比水质改善更有意义。这种转变体现在老人主动捡拾河道垃圾、学生自发监督乱排行为、村民积极参与河道绿化等细节中。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代人坚持。"这位性格朴实的副总河长说,"我能做的,就是守好每寸河岸,给子孙留片绿水。"在听到张大爷说道:"现在的河道,真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河!"这条朴实的评价,正是对郑刚五年巡河路最好的注脚。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河道镀上金边。这条他守护了五年的河道,如今正流淌着生态宜居的幸福之水,也流淌着基层河长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而这,正是河湖长制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最温暖的注脚,治水没有终点,护水故事还在运河晨暮色里续写。
责任编辑:李和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