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湖长制赋能,奏响黄河高质量发展奋进强音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1-12 1322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牢记嘱托,坚定践行。自河湖长制在山东全面推行以来,山东以河湖长制为灵动之笔,于黄河岸线精心勾勒,绘就了一幅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壮美画卷,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黄河安澜系民生

幸福之河润心田

人与河,在岁月长河中彼此依存、共生共荣,黄河的保护与发展,紧密关联着沿岸百姓的福祉。

河湖长制在山东全面推行后,通过整合水资源管理职能、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督考核机制,显著提升了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水平。截至2024年底,山东已累计清理河湖“四乱”问题9万多处,实现动态清零,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山东在生态保护道路上坚实步伐的有力见证。

同时,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实现黄河流域10条河流20个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有效遏制了违规取用水行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5年初,水利部等6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精准划定路线图,从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黄河生态保护迈向新高度。

今年6月,山东省积极响应,《山东省总河长令(第11号)》明确以“万村千河”行动为牵引,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宏观战略细化为具体行动,从规划到落实层层推进。在政策引领下,沿黄各地积极行动,加强河道治理、推进湿地修复、发展绿色产业,让黄河水质持续改善、生态稳步恢复,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智防人防双轮驱

碧水清流换新颜

河湖长制在山东全面推行以来,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大地。

当晨光穿透薄雾,近千名跑者齐聚,一场自然与活力交织的马拉松奔跑在济南华山湖上演。这场赛事不仅点燃了济南人自然畅跑的激情,更成为展现济南生态环境蝶变的鲜活窗口。华山湖环湖绿道旁,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水鸟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岸边垂柳依依,花草繁茂,处处彰显着生态治理的成效。跑者们穿梭在如画风景中,用奔跑的姿态见证着"河湖长制"带来的绿色蜕变。

黄河历城区段作为济南携河北跨战略咽喉,全长16千米,流经华山、荷花路2个街道及16个自然村。因城市化加速,行洪安全与生产发展矛盾突出,“四乱”问题曾频发。推行河湖长制后,构建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创新“防、控、治”联防机制,累计清违种植15.9万株、拆违建5.76万㎡、清垃圾渣土7850m³,岸线焕然一新。

近年来,济南以“幸福河湖惠人民”为指引,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碧水保卫战。通过系统治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协同发力,投入2.75亿元用于防洪治理,“控源截污+生态再造”的方式再次提升了水质,让河流重焕生机。常态化“清五乱”清理问题六千余个,动态监测与多元参与机制并驾齐驱,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的良好局面。

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城市会客厅”,护城河连通泉水景观带,绣源河年接待游客近百万,商中河创造千余就业岗位,华山湖成健身“网红打卡地”。济南以幸福河湖活水润泽生活,带动文旅、就业与全民健身发展。

无论晨光熹微的清早还是星光满天的夜晚,总有一批“空中卫士”守护着菏泽706条河道的安全。

菏泽河湖众多,线长面广,然基层水利管理人力老化、偏少,传统巡检效率低、难度大。为破解困境,菏泽市先后投资138万元打造河湖库一体化监测平台,逐步构建起无人值守、高效巡检、闭环监管的智慧巡河新模式,无人机自动机场可呈现可见光与热成像画面,适应各种环境,24小时无人值守,让河湖管理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守护。

不仅如此,有了无人机,一个多功能的管理平台也同步建成,涵盖设备管理、AI识别等功能,支持多机型作业与网页端航线规划,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解决了视野局限,由原先的人力单一巡河到如今的“人防+智防”,是科技赋能河道管护的又一次进步。

从多举措强化治理到“人防+智防”的转变,在河湖长制的悉心守护下,济南市水环境质量实现飞跃,再生水产业蓬勃兴起,更带动文旅、就业等多方面的发展,菏泽亦是完成华丽蝶变,河道管护能力日益增强,为母亲河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变金山

生态经济双丰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河沿岸的滨州、聊城冠县与德州齐河,这一理念正通过河湖长制的推行,转化为生动实践、鲜活案例。

滨州小街湾,曾因开发与保护失衡,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威胁行洪安全。滨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进“清四乱”,拆除违建,恢复大片水域岸线,让河流恢复自然本色。投资超千万实施生态修复,建成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景区,提升环境质量,打造了宜居宜游的生态空间。同时,依托优势发展葡萄种植采摘基地、“农家乐”,设置公益性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幅增长,村集体年收入如今已超130万元,村民人均1.8万元,成为生态旅游区。

在聊城市冠县,一条曾饱受“病害”困扰的农业灌溉渠道——孙庄渠,如今旧貌换新颜。

孙庄渠曾因泵站失修、经费不足而淤塞,灌溉与行洪受阻,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扰。2024年起,冠县以河湖长制为牵引,四级联动压实责任,全链条闭环整治,清淤疏浚、衬砌河道、新改建桥梁与扬水站。制定长效管护机制,动员河长发挥“前哨”作用。治理后,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实现“生态—民生—产业”良性循环。

德州齐河段黄河,这条绵延63.4公里的过境河流,如一条碧色绸带穿行于马集、赵官等五座乡镇之间,2021年成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024年摘“德州最美家乡河湖”桂冠。齐河以生态绿廊为基,修护工程、植绿护堤,豆腐窝段林茂花繁成生态长廊,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发400亩淤区土地;亲水空间依托文化广场,打造“一河映翠绿,两岸生繁花”的和谐图景。通过水文化活动讲好黄河故事,让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舞,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从滨州小街湾的生态旅游崛起,到冠县孙庄渠的农业灌溉重生,再到齐河段黄河的生态文化双提升,河湖长制正以“生态—民生—产业”的良性循环,不仅解决了河湖治理难题,更为黄河高质量发展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黄河流域树标杆

幸福河湖展新篇

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河湖长制正释放出强大而持久的效能,于细微处彰显非凡智慧,东营市黄河(垦利段)与泰安肥城汇河的实践便是生动例证。

黄河从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是黄河流域唯一的陆海交汇区,境内河道全长126公里,滩区面积75.13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正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这片湿地宛如一颗生态明珠,在生态版图中地位举足轻重,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守护这片生态净土,垦利区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落实河长制责任体系,各级河长履职规范。通过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公检法与各涉河部门联合构建"行政执法圈"和"司法协作圈",凝聚执法监管合力;推动"清四乱"常态化动态清零,强化河流管理保护执法刚性。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形成了移民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等交融并存的黄河口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沿线景观打造和线路设计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群众增收,形成"水+文化+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格局。

经过持续治理,黄河(垦利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总氮浓度同比改善10.32%。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消失30年的黄河刀鱼重新出现,国家濒危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江豚成群现身入海口,鸟类种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至373种。

山为骨,河为脉,在山与河最近处,泰安成为天地交汇的灵秀之地。

康王河发源于泰山西麓余脉,流经山东省肥城市境内,全长43.2公里,流域面积680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一级支流大汶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作为大汶河支流,虽未直接汇入黄河,却以水量调节间接守护着黄河生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这条承担防洪排涝任务的河流已经“成长”为肥城市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肥城市聚焦生态价值转化,大力实施防洪治理与水质提升工程,依托全国中小河流整治工程,泰安对汇河分段防洪治理,调水补充生态流量,投入近4亿开展生态修复,建叠水式滚水坝,种水生植物及乔灌木,绿化两岸,建休闲设施,形成滨水景观带。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肥桃、土豆等品牌价值提升,汛期科学调控汇河水量,既让42万亩农田安然度汛,又稳定了黄河水量,生动诠释了“支流治理也是黄河保护”的系统思维,产生“蝴蝶效应”,为黄河生态筑牢屏障。

河湖长制在山东的生动实践,恰似黄河之水天上来,润泽千里生态画卷,更绘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从济南华山湖的马拉松赛道到菏泽的"空中卫士",从滨州小街湾的生态旅游到冠县孙庄渠的灌溉重生,从齐河黄河的生态长廊到垦利湿地的江豚归来,再到肥城汇河的系统治理,每一处都镌刻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智慧印记。

在这片母亲河流经的土地,未来,山东将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黄河两岸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绿色发展的沃土,让每一滴黄河水都滋养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硕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黄河流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和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